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节日,但真正被视为情人节的并不多。在谈及情人节时,有人会认为七夕才是中国的情人节,即农历七月初七,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。但也有人认为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,各有不同的说法,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呢?

中国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节

七夕和元宵哪个是中国情人节

如果非要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出一个“情人节”,那应该是元宵节。很多人会把七夕当成中国情人节,其实,在古代七夕又称为女儿节,是女孩向织女娘娘祈求美好姻缘的日子,并不是表达情侣相会的节日。(除了牛郎织女这对异地恋夫妻,其他女性都和家中女眷一起过七夕)。

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,以爱情为主题,以女性为主角。但其实,七夕传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“不离不弃”“白头偕老”的情感,恪守双方对爱情的承诺,并非表达恋人之间的情感。因此将“七夕节”称为“中国情人节”并不准确。

七夕是传统的乞巧节,也是天气开始转凉的时候,人们准备过冬衣物的时节。七夕的主要习俗是拜巧女、吃巧果,女孩们还会比赛谁的针线活儿更好。而元宵节则稍带“大众狂欢”的性质,深闺中的女子也可以出门观灯,与异性相识、相会。相较而言,元宵节更像是“中国情人节”。

而元宵节则不同,有情人会在这天偷偷私会,单身的人在灯下期待邂逅。

有诗人欧阳修《生查子元夕》为证:

“今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”

元宵节的夜晚,花灯点亮了夜市。有情人早已私下约定,在月亮升上柳树梢的黄昏时刻偷偷相会。

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元宵节常与爱情联系在一起。

在古代,女性不允许自由外出活动,常说“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”。一些名门望族甚至让女儿住在高楼上,楼梯狭窄陡峭,裹足的女子出门不便,只能长年待在楼上,直到嫁人。

由于治安问题,古代有严格的宵禁制度,夜晚不允许人们上街。元宵节是个例外。这一天,街上灯火通明,各种庆典活动热闹非凡。闺阁女子们被允许出门,这是她们一年中能与情郎相会或遇见心上人的难得日子。

满怀春情的少男少女们打扮得精致,期待着出门。一时间,华灯鼓乐,风流的少年们在灯谜会上施展才华,羞涩的少女莲步踌躇,偷偷打量心上的人,然后在朋友的催促下离开。

中国传统节日中,没有哪一天比元宵更适合歌颂爱情了。这种歌颂含蓄而内敛,带有令人心动的甜蜜缠绵。

与其他节日相比,元宵节保留了更多的民俗活动,这与其重视“闹”的特点有关。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,元宵节女子出门观灯、男女私会的习俗反而七夕节由于牛郎织女传说广为流传,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更容易将其视为“中国情人节”。

元宵节的民间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。其中,有一则“破镜重圆日”的故事颇具代表性。相传,隋朝军队攻灭南陈时,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,各执一半作为日后相见的凭据。他们约定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市场上出售铜镜,以了解对方的消息。南陈被灭后,昌乐公主成为杨素的妾室。次年元宵节,徐德言果然在市场上看到一个老人叫卖着一半铜镜,价格昂贵,却无人问津。徐德言便在铜镜上题诗:“镜与人俱去,镜归人不归。无复嫦娥影,空留明月辉。”杨素得知此事后,便让昌乐公主与丈夫团圆在一起。

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“皮影相思”。传说汉武帝深爱李夫,而李夫则早已离世,汉武帝非常思念她。于是,一位宫女穿上李夫的衣服,在月光下舞动。皇帝看到宫女的影子,仿佛看到了李夫,从而解开了思念之情。这一故事也是皮影戏的起源。

在元宵节,诗人们也创作了不少表达情感的诗歌。欧阳修的《生查子·元夕》中写道: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”这首诗意充沛,描绘了元宵夜的景象,以及心中思念之情。辛弃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也写道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这首诗以美丽的景物和深情的文字,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深思念。

虽然七夕节因牛郎织女传说而被人们误认为中国的情人节,但古代的宵禁制度使元宵节更适合成为情人相会的日子。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和诗歌也都强烈地表达了爱情与思念之情。元宵节更符合“中国情人节”的称谓。